更新:2024-08-22 10:40:19
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南北纬25°至35°的亚热带大陆东岸,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部秦岭—淮河以南、雷州半岛以北的地带。由于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的地带,夏季受海陆气温差异影响,吹东南风,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影响,吹西北风,两者轮流控制,季节性交替,形成了季风。
江汉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具有温暖湿润、雨热同期、热量充足的特点。年均气温约为17℃,年均降水量在1100至1300毫米之间,降水主要集中于4月至9月,这段时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0%。尽管冬季降水较少,但依然可以占到全年降水量的10%以上。
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,适宜多种作物的生长,包括水稻、小麦等粮食作物,油菜、芝麻、棉花、花生等经济作物,以及杜仲、百步等药材。
基于农作物干物质产量90%至95%以上都来自于光合作用,应该把充分挖掘、科学利用气候资源,提高气候生产力、光能利用率,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新的生长点。然而,江汉平原气候多变,既需抵御气象灾害,也需要顺应气候变化。早在20世纪80年代,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主持的省级重点科技项目“平湖小区农业发展整体优化模式研究”。在试验示范区,科研人员与农民群众共同研发了“小麦套西瓜间黄豆连晚稻”的四种作物套间连作模式,以及鱼鸭混养等生态立体农业优化模式。这些模式的设计与优化配置,都是基于生态经济学、农业气象学、作物栽培学等原理,采用系统科学方法进行合理配置,以生物生产为核心,充分挖掘气候资源,力求使得土、水、肥、种等资源互为支撑,既发挥其生态功能,又发挥其立体增值效益。
近年来,农业气象防灾减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。但在防灾减灾中,人们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“双重性”尚缺乏足够的认识,在灾害发生后,往往缺乏对其利弊的分析,而且只重视对已发生灾害的抗御,忽视可能发生灾害的防御。例如,春季低温阴雨天气,在早稻播种育秧期间,若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0℃至12℃,极易造成烂秧死苗,亦会使小麦开花受阻。但是,倘若没有阴雨天气,塘堰稻田缺水,早稻、棉花移栽就无法进行。因此,阴雨天气有其有利的一面,在防渍涝的同时,要蓄水保水。
由于目前短期内难以培育出具有更强抗逆性(即抗旱、涝、冷、热、病、虫)的品种,一个更为有效的策略是调整播种期,以趋利避害,使作物的关键发育期避开有害的高温或低温、以及严重的干旱等不利时段。水在调控冷、热、湿空气发挥重要作用,因此因势利导地利用水资源进行防灾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。而在水肥管理以及生育期促控方面,传统农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农艺经验。
在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,春季到初夏,主要是对小麦、油菜等越冬作物和棉花苗期,加强阴湿、渍、病害的防御。在初夏梅雨时节,排涝排渍防洪的同时,后期尤应蓄水保水,以备中稻中后期防御伏旱与晚稻移栽用水。适时适当深灌既可防中稻盛夏高温危害,又可防晚稻寒露风危害。在秋冬时节,秋收秋种的关键因子,离不开一个“水”字,最为重要的是移栽油菜用水。到了晚秋还要杜绝打捞鱼类将塘水抽干的“竭泽而渔”现象。冬季主要是作物防冻安全越冬管理,要把握春性与半冬性小麦、油菜的播种期,以免年前拔节、抽薹冻害,依靠蓄水保水在霜冻前灌水防冻。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在农业湿地环境中,35℃以上的高温干旱,对稻飞虱、纹枯病等病虫害有抑制作用,从而减少过多使用农药可能带来的污染。此外,施用化肥和农药时应该考虑天气因素,像在强降水前切忌施用,以免降水径流携带这些化学物质扩散,导致面源污染。在涝渍地中合法配资平台,干旱可增加土壤通透性,充足的光照也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光合效率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配资平台观点